等部件摩擦振动)和结构振动噪声(风机本体、管道因振动传递产生的二次噪声)。噪音不仅影响操作人员健康,还可能干扰周边环境,需从源头控制、传播途径阻断、接收端防护三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:
- 平衡校正:叶轮、转子的不平衡会导致剧烈振动,进而产生机械噪声。安装前需对叶轮进行动平衡试验,运行中定期检查(如叶轮积灰、磨损会破坏平衡),及时清理或修复。
- 稳定气流参数:确保进风口无障碍物,避免气流吸入时形成湍流;管道与风机进出口的连接采用渐扩 / 渐缩管,减少气流突然变向或变径引发的冲击噪音。
针对风机进、出风口的气动噪声,安装消声器是最直接的措施,需根据噪音频率特性选择类型:
- 阻性消声器:内部填充多孔吸声材料(如玻璃棉、岩棉),通过声波与材料摩擦转化为热能,适用于中高频噪音(如离心风机的涡流噪声)。
- 抗性消声器:利用管道截面突变(如扩张室、共振腔)反射、抵消声波,适用于低频噪音(如轴流风机的低频振动噪声)。
- 阻抗复合消声器:结合两者优势,适用于宽频噪音(如罗茨风机的高、低频混合噪声)。
注意:消声器需与风机风量、风压匹配,避免因阻力过大影响风机性能。
- 风机隔音罩:将风机整体置于密闭或半密闭的隔音罩内,罩体采用钢板(隔声)+ 阻尼层(抑制振动)+ 吸声材料(如离心玻璃棉,吸收内部反射噪音)的复合结构。罩体需预留进风口(配消声器)和检修门,同时设计散热系统(如静音轴流风机),避免风机过热。
- 管道隔音处理:风机连接的管道是振动噪声传递的主要路径,可对管道外表面包裹隔音毡 + 吸声棉 + 铝箔保护层,减少管道振动辐射噪音;对于较长的管道,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弹性支架(如橡胶减振垫),避免振动传递到墙体或地面。
- 厂房吸声改造:在风机所在车间的墙面、天花板安装吸声板(如穿孔石膏板、聚酯纤维板),吸收反射噪音,降低室内混响(混响会使噪音感觉更强)。
- 风机基础减振:风机与地面之间安装减振元件,切断振动传递路径:
- 中小型风机可采用橡胶减振垫(成本低,适用于低频振动)或弹簧减振器(承载力强,适用于高频振动);
- 大型风机需浇筑独立减振基础(与厂房基础分离),减少振动向建筑结构扩散。
- 部件连接减振:风机与电机、风机与管道的连接采用柔性接头(如帆布软接、橡胶软接),避免刚性连接导致的振动传递;电机轴与风机轴的对中精度需严格控制(偏差过大会加剧机械振动和噪音)。
- 个人防护:对长期在风机周边作业的人员,配备耳塞、耳罩(降噪量 20-30dB)等个人防护用品,直接降低噪声对听力的影响。
- 隔声操作室:在车间内设置隔声操作室(墙体采用双层隔声板,门窗为隔声门窗),操作人员在室内监控设备,减少直接暴露时间。
- 合理规划布局:将风机布置在远离作业区或居民区的位置,利用厂房墙体、绿化带等天然屏障阻隔噪音;若条件允许,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安装方式,利用土壤隔声。
- 定期清洁与维护:叶轮表面积灰、油污会导致不平衡,加剧振动和噪音,需定期清理;检查轴承润滑情况,及时更换磨损的轴承、齿轮等部件,避免因机械故障引发异常噪音。
- 运行参数监控: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风机的振动值、噪音值,一旦超过阈值(如厂界噪音标准:工业厂区昼间≤65dB,夜间≤55dB),及时停机排查原因(如叶轮故障、管道松动等)。
工业风机的噪音控制需遵循 “源头优先、综合施策” 原则:优先通过设计优化和合理选型从源头减少噪音产生,再结合消声、隔音、减振等措施阻断传播途径,最后辅以个人防护保障人员健康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风机类型(离心 / 轴流 / 罗茨)、噪音强度(如高压风机噪音可达 100dB 以上)及场景(车间 / 户外 / 居民区附近)选择组合方案,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声学检测和定制化降噪设计。